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

时间:2024-08-26 11:00:55阅读:4816
8月24日下午,看见一棵树很后悔鲁迅文学奖得主杨庆祥新书《另一个世界的入口》分享会,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初见知旅共同体举行,这也是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二十八回活动。80后著名文学
第1张图片
1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1张图片
第2张图片
2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2张图片
第3张图片
3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3张图片
第4张图片
4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4张图片
第5张图片
5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5张图片
第6张图片
6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6张图片
第7张图片
7/7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 鲁奖作家杨庆祥南京西善解析作品第7张图片

8月24日下午,看见一棵树很后悔鲁迅文学奖得主杨庆祥新书《另一个世界的入口》分享会,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初见知旅共同体举行,这也是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二十八回活动。80后著名文学评论家、诗人、学者,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、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京市作协副主席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庆祥,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张娟对谈交流。

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现场

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,西善桥街道办事处、西善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,西善桥街道影视文旅中心、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、南京初见知旅共同体承办。

记录一代写作者的故事、情绪和思考

当天南京继续炎热高温,但还是有大批读者接踵而来,分享文学的滋养。

杨庆祥《另一个世界的入口》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坐标书系 之一。学术主持张娟从书名说起:当我们共谈文学时,似乎可以一起到达另外一个世界的出口,共享文学带给我们的清凉。

杨庆祥笑说,自己祖籍安徽,历史上安徽人喜欢称南京为徽京。我很小的时候,感觉南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方。记得我11岁来过一次南京,印象特别深刻,梧桐树特别茂密,下雨都不用打伞,还记得路上的自行车特别多,当时还吃到了特别好吃的雪糕。

颇有意思的是,前一天他在杭州,因为天气热没睡好。他到南京时也很热,但是突然下雨了,好像就在我们车上面下,其他地方没下。南京对我真的太友善了,我的这本《另一个世界的入口》也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,特别顺利。 他的潜台词是自己和南京的缘分与生俱来。

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现场

聊及《另一个世界的入口》,杨庆祥说,当时就想把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的故事和情绪,以及对时代的思考真实记录下来,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,把他们的故事和风格集中呈现出来,所以这本书我是主编,同时我又是这本书的作者。书中收录了我的诗歌随笔、访谈,还有别人对我的评价,评价也很多元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视野里,自己想的和别人看的,其实不太一样,这挺有意思。

他讲了一个故事,有个正在看这本书的朋友给他发微信,他读到了阎连科写杨庆祥的部分。朋友说太精彩了,阎老师是大作家,全部用的比喻,比如阎老师讲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慢慢长成一棵树然后结果,然而有的人不一样,是一开始就拿着果子出来的,比如杨庆祥。杨庆祥谦虚地笑说:阎老师是在夸我,不过我没有这么夸张吧。

杨庆祥与读者交流

《另一个世界的入口》出版后,杨庆祥给学生们签书,他希望学生们能读一下,学到的不一定是知识,而是智慧,我们这个时代,知识特别好学,百度、小红书、知乎随便都能找到知识。你想了解一门知识,大概花50个小时,就会有基本了解,而花5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,但要学到智慧特别难。

写诗对我来说就是生命之源

张娟在对谈中表示,杨庆祥既做学者,还是教授,并一直坚持写诗,诗歌其实是非常个体的生命体验,如何处理好诗歌等写作与学术之间的关系令人好奇。

对此,杨庆祥坦言,写诗,就像他每天要喝水吃饭的存在,诗歌对我来说,就是生命之源。作为大学教授,写论文是有诉求的,而写诗恰好不需要纳入某种评价体系,是一种自由创作状态,不过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会丧失这种状态,写诗是想通过发表去拿稿酬,或是获得一些肯定。如果总是希望通过某一件事情来获得认可,这是没有智慧的。

张娟与读者交流

对于这个观点,张娟很是认同。她还补充说,靠文学谋生,会变成生活的负累,也就无法从中得到快乐。阅读文学和写作如果能获得快乐,才是它存在的意义,创作应该是从生命里面生发出来的。

杨庆祥的很多诗歌是在坐地铁的70分钟路途里面写成的,利用了现代社会的碎片时间,而大多数人赶地铁时在刷短视频或闲聊。

如何在地铁上写作,聊及空间和写作的关系,杨庆祥表示,他非常喜欢在手机备忘录里写诗,我有一首是写给潘晓梅的,叫《给地铁上的死魂灵》,潘晓梅不幸被地铁的车厢门夹伤身亡,令人震惊。地铁是钢铁,血肉之躯难以抗拒,我能感受到她的那种痛感。聊及这个话题,杨庆祥观察过高峰期的地铁,换乘通道里人如潮涌,提着大包小包的人都面无表情,匆匆赶路。

寂静的一代需要重启开机

对谈中,面对张娟感慨的今天的人们进入了非常理性的时代,对于爱这种脆弱情感的表达,好像慢慢在消失,杨庆祥特别感同身受。我每次出去上课都胆战心惊,因为学生们基本上面无表情,直勾勾地盯着面前的电脑,跟我10年前教的学生完全不一样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说这是寂静的一代,不表达不生气,不爱也不恨,也不谈恋爱,他们可能就在虚拟空间里跟别人相处,所以他们会找搭子,找饭搭子、旅游搭子,但不想跟别人发生更进一步地深入的关系。

读者提问

这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教育里比较缺少的情感教育部分,杨庆祥一直想动笔写这一现象,他推荐大家阅读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《红楼梦》等,我们现在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一个寂静时代,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寂静。寂静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没有动力,没有活力。如何重新激活生命力,其实蛮重要的,生命力其实就意味着经济能力,当你的生命意志高扬的时候,整个社会结构的运作是会非常健康的。

看见一棵树很后悔也很欣慰

杨庆祥说,最近这两年,中国的写作里,写植物、写鸟的越来越多,这会成为一个潮流,因为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跟自然、世界的关系,跟其他生命的关系。我经常蹲在楼下的树边看它上面的纹路,我很多诗是写树的,比如《看到一棵树很后悔》。我的小说、诗集里有一个意象叫最高之树,我们学校西门有一棵树特别高,我常常去树下站会儿。我发现,晚上的树和白天的树是不一样的,像人一样。而且每次站完,我都特别安静,我想这棵树它都能活得这么好,我们也可以,然后我的心就得到了安慰。所以看见一棵树很后悔,但是看见一棵树也很欣慰。我有一个前辈朋友,然后他经常跟我讲,他说看到大树的时候你可以去抱抱它,它会带给你能量。

这些关于如何在沉重生活中摆脱深陷泥泞的身体腾飞起来,包括寂静的一代如何开机,如何激活我们的生命力等对谈,让不少读者备受鼓舞。

文学能养人,会再掀人文热潮

另外,有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表述了自我价值缺失的困惑后说,毕业后可能很难在社会中找到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定位,面对日益边缘化的现状,又应该如何自处?

杨庆祥为读者签书

杨庆祥回答说,这是文科生普遍纠结的问题,他在上海、长沙等地演讲都碰到这个话题。然而,目前正面临整个社会结构调整,这一波调整以及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,要先做好心理准备,也要磨炼一下心智,不用太过着急。

不过,从他近年来的招生情况看,未来会有一个人文学转向,大家会像1980年代初一样再掀人文热潮,大家会发现文学是能养人的,人文学科文科生将来会大有作为,所以要坚定信心。

而就读者提到的用什么方式去观察世界,如何去写非虚构作品的提问,杨庆祥介绍表示,非虚构写作需要非常敏锐的社会感知力,就像很多年轻人提到的就业困难,就是很好的非虚构题材。再比如,保安与外卖员这两个群体,这些年出现了不少素人写作现象,他们感受和观察到了身边很多人的故事,并把它写了出来,非常真实,有血肉感,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,所以,把身边那些值得书写的人的故事,写下来就是非虚构写作。

杨庆祥与部分嘉宾留影

作家李凤群、文艺评论家张澜涛、止一堂文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雨等嘉宾参加活动。熊雨认为,南京西善桥街道充分挖掘整合文学资源举办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,体现了世界文学之都 深厚的群众基础。止一堂文旅支持这样的活动,旨在让南京丰厚的文学底蕴、绵长的文学历史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广为传播,意义不同寻常。

撰文/梁平 摄影/范素丽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